(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柴紫艳) 4月18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教授在东九楼D207为中文系本科生作了题为“认识一个‘文学中国’”的讲座。
谢有顺开篇即讲述了文学的学科内涵,强调文学不只是中文系员工的专业,也不只和少数学者有关,而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提出,“不懂文学,就不会懂得中国历史,不会懂得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谢有顺还谈到了文学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思想熏陶的意义。他说五四时期的改造有许多方面,最初鲁迅学医,胡适主修农业,陈独秀学习数学和造船,但他们最后都选择了文学。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意识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那种触动人心的力量,说明了文学之于民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样式,被谢有顺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他认为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的教堂不是建在某个地方,而是建在整个大地上。山水、明月、清风、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和宗教。这是被文学塑造的价值观念而非西方传统的宗教信仰。古时的诗意体现在山水皆有情,如“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等文学作品。而在当下,这样的诗意和优雅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说,西方满大街都是Marry和David等教徒姓名。而在中国,起名大多讲究文学性,以己为例,他想起谢恨水,谢清发等有文学底蕴的名字。但从不会起谢一灯,谢空相此等与佛教相关的名字。
谢有顺又畅谈了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各位主人公。从袁承志和夏青青归隐海外不再踏足中原、杨过携小龙女隐居古墓避世不出、甚至连混世魔王韦小宝最终都带着各美眷避于大理说起,最后得出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和情感表达,这就是贯穿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人情怀,这就是情义的中国。
谢有顺针对同学的提问,向大家解释了文学的“根文化”以及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文学研究需要进行深度对话,与有思想的作品进行碰撞。他说:“只要内心足够强大,世界都不在话下”。
此次讲座是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今年春讲系列活动之一,中心邀请了著名作家苏童、评论家谢有顺来校进行为期两周的驻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