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
    用生命把握“文学的演进脉搏” ——吴义勤专访

    来源: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本站 时间:2013-11-21 点击量: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中心 余水红讯)文学之流奔流不息,既伴随着新生的可能又承载着成熟的厚重,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去真切感受,用热情的生命去见证 “文学的演进脉搏”,才能真正体会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才不会在文学的潮流中迷失。  

    1113日,在为公司本科生讲座近两小时后,江苏省著名评论家吴义勤接受了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记者的采访。在明亮的灯光下、和谐的氛围中,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贯的热情对记者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打折扣的“先锋”阅读  

    上课的时候您讲了80年代的先锋小说,但是我注意到在您的创作中您更愿意以新潮小说作为概念来命名。您曾经说过您是一位先锋信奉者,然后之所以用新潮小说这个概念来取代先锋小说,我想您是不是对先锋小说所代表的的这种姿态的一种呵护还是对80年代先锋小说这种概念的误读所进行的一种矫正,所以才用新潮小说这个概念?  

    吴义勤:先锋小说,我更看重先锋小说本身的那种反抗、创新,那样一种革新的精神。80年代的先锋小说,从最初的阅读上有先锋小说的特征,创新跟主流的新时期文学是有区别的,但是深层地从阅读的意义上是有先锋精神,但是从创作的意义上,只不过由于我们阅读视野的限制,主要是因为对西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那种借鉴成分更多一些,因此我觉得对先锋阅读是打折扣的。因此,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新潮小说。新潮小说是对比于我们一个潮流来说,它相对比较中性一点,它本身的革命精神、反叛精神有一个追求,但是它的程度与先锋小说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新潮小说。  

         那您认为先锋小说更注重的是什么?  

         吴义勤:我觉得是反叛的彻底的程度,就是先锋小说它有一种革命的原创性冲动。它的这种反叛或者说他所发动的文学革命或者形式上的革命应该是首创的,自己原创的,不仅仅是借鉴。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在80年代那个环境里面,在那样一种文学语境里面,即使是借鉴的,我们也觉得很新朗了,满足了,革命了。  

       

     

                               “新生代”PASS“新潮”  

    我注意到您在评价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时候,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认为它是余华写作的转型。那么认为他的小说提供了先锋小说转型的可能性,余华的这部小说在90年代完成的,那么您认为他的这种写作与90年代成名的新生代小说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吴义勤: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我主要是针对他个人写作的这种经验和历史来说的,因为余华他80年代的先锋写作,他是一种很极端化的写作,在昨天我跟大家讲的时候也说过,其实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最初是把人物符号化为代价的,使人物成为一个文学的符号,那《许三观卖血记》是这样,这个人开始回到有血有肉的状态及温情的一面,而且余华的小说过去是斥富的,但是《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形象就有所不同。他这个转变有一个现实的背景,是因为他有了孩子,这个对他一个作家也好,对一个人也好,他做了父亲,他的转变一定是非常大的,对一个事件的感受的柔软的程度就不会那么凶狠了。他早期的作品,你看余华下笔是很狠的,但是余华现在发现整个对世界的感受开始,有新的眼光,新的一种情感的因素,因此对于他来说变化是很大的。但是同时他和新生代小说是两个类型,因为新生代小说走向文坛它其实有一个对余华他们的超越,PASS余华,PASS苏童。他们在南京有一个断裂运动,断裂是要和秩序、和作家划清界限,其实就包含余华他们这一代人,这个很有意思,你看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都写父亲的形象,但是父亲同时也是文学的父亲,文学的父亲也是成为秩序的一个部分,新生代作家在这一点上是不满的。因此,新生代作家在90年代就是那种价值观的反叛的因素很重,我爱美元、高扬物质主义这样一些口号的,这个在90年代是非常强的一个性质。  

           

    文学潮流不是取代的过程  

    关于新生代小说,您也写了一部作品,您认为他们是在边缘处写作,所呈现的面貌也是多元化的,我注意到您不管是对先锋小说的评论还是对新生代小说的评论,都是有不足也有肯定,今天晚上的讲座中有同学问到,对12年可能出现的小说类型您说是生态小说,生态小说是从外部、时代原因来讲,那么从文学自身发展的眼界来讲,那么您认为文学自身发展会不会出现对新生代小说的否定、革命?  

    吴义勤:其实我们说一个小说,一个潮流好像是替代另一个其实是不对的,其实小说潮流它一直在存在的,只不过说我们在某个时期更重视某种小说现象,但不等于说那种小说就不见了,它还在发展还是有小说家在进行创作,只不过说包括新生代小说,因为新生代小说它从90年代到这个现在,很多小说都已经成熟了,你说,比如说向我们毕老师(毕飞宇)原来本来是新生代的小说作家,现在已经成了大师级的作家,但是你不能说一个潮流就这样过去了,因此,我觉得,会不断有新的类型、新的作家出现,但不是一个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文学不断有新的可能性出现,因为新的生活就会有新的文学出现,而且现在网络这样一个东西,虽然我们说网络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但是也许有一天它会产生很伟大的作品也很难说。因此我们长期以来说一个潮流追一个潮流其实是一个偷懒的说法,是为了我们写文学史、写评论方便,并不是说文学就是这么单纯,一个线索就这么走,其实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文学的魅力在于“可能”  

    那我刚注意到您说到可能性,可能性在您的小说中也是一以贯之的,您是否认为这就是文学的创作或者说文学的魅力呢?  

    吴义勤:对,我认为文学的创作的最大魅力就是不断呈现出新可能性,一个作家会不断去挖掘发现新的可能性,因为一个作家跟另一个作家的区别,其实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比如70后、80后、90 后,那个题材是差不多的,对文学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因此,从古到今文学也就那么多主题,被人写烂了,无限的写下去,因此不同的主题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呈现不一样的可能性,我想这一点确实是文学的魅力。  

          

     

    批评家是专业的阅读者  

    您在进行文学批评,也在进行创造活动,那么您希望读者在读一部小说的时候实先读小说呢?还是先读您的评论?您认为读者和批评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吴义勤:先读小说,那当然先读小说,千万别先读评论。读者和批评家的关系是同流关系,合谋关系。因为其实批评家本来就是读者,批评家只不过是精英读者或者是专业读者,就是比普通读者读得更专业一点,读得更精炼一点,因为有的时候你比如说专业读者读一部小说的时候都是读者,只不过我们批评家你不喜欢的作品或者说读不懂的作品他会一直读读多少遍,但是业余读者就不会再去读了,它是这么个区别。  

    您在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先读一些评论家的评论还是先读作品?  

    吴义勤:对,先读作品,在看评论。当然你看了评论,但是对于批评家原生态的角度看你应该先看作品。其实你看批评家写文章,其实他读过好多遍,才写出来。有的时候要反复读好多遍才会出来  

    你做文学评论的时候,你是像作家那样有灵感再去写还是有目标的去寻找然后再去评论?  

    吴义勤:其实搞原评论也需要灵感,因为你看一个作品你读了就是你提炼一个什么角度。因为写评论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也是自己的一个灵感、感受。  

    因为我们同学中,可能有志做作品评论这一块的,那他们在大学中可能有什么积累?  

    吴义勤:我觉得读书,就是读书:一个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读经典文学作品而不是提要、答题等。读原著、读经典作品、读一些理论方面的书。对两个方面都可以读就两条腿走路,两个方面都可读。这样一些研究型的成果、著作、评论,因为你如果你做一个评论家,比如说你读毕飞宇的小说,然后你把关于他的研究、文章梳理看对从事批评的人会有很大的作用,你会知道我看这个文章的时候是怎么看的。但是别人的书是怎么评的,这个对你会有很大的提升。  

       

     

                            批评在于发现作品价值  

    那我有一个浅薄的理解,批评家是对作品的一个完善或要反对一个作品呢?或者是去寻找文学的不足?  

    吴义勤:不,我们说批评并不是要批判他,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批评其实是对一个作品价值的发现。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肯定是有价值的,有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或者说是有感动、感染等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只不过作为一个批评家,你要把价值的元素给提炼出来,然后表达出来,但是如果你觉得他的作品有局限或不好的东西,你也可以把他提炼,就是说发现价值的过程和指出局限的过程都是评论的方式,不是说指出缺点就是批评,正面指出他的价值也是批评,都是评论的方面。  

       

    “驻校”趋势与人文气场     

    您对作家、评论家进驻高校这一种趋势有什么看法?  

    吴义勤:我觉得这样非常好,秋讲也可以说是一种仪式嘛,每年引进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我觉得特别好。华科本来是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对你们学校人文的影响很大,我觉得一般就是对人文气氛的培养,确实是一个气场,我觉得这样带动文学的热情很好,而且我觉得这种搭配方式很好,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因为作家是一个小母鸡,平常你看他的鸡蛋,但是现在看他生鸡蛋的样子,其实对他的作品能加深了解。我觉得对提升华科大的影响力也很有效果,而且在整个武汉也形成一个大家羡慕很大的气场,我看武大他们心里都酸酸的。因为要请两个人到这里呆两个星期是很难的,时间是很长的,因为做个讲座是可以的,是不容易的,这是学校的魄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东五教学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4241

    E-Mail:humanity@hust.edu.cn

    Copyright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