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七点,在管理学院报告厅中,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做客第2169期人文讲座。本次讲座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中国当代写作中心举办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春季驻校讲学”系列活动之一,余华先生的到来吸引了一大批热情的同学和老师们,报告厅中座无虚席,两侧走道和讲台边都也挤满了人。本次讲座,余华先生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阅读与写作”为题,讲述了自己与文学的哪些事儿。
![](/__local/F/28/1D/8E58A29436827BADE1BCC756541_F5E9CF10_159AE.jpg?e=.jpg)
年少· 寻书
余华生于1960年,年少所处的正是我国物质与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时期,市面上没有琳琅的书籍。年少的余华喜欢上了阅读《毛泽东选集》中的注解,里面丰富的历史人物事件知识使他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沉迷其中。
再后来,文革中一些被偷偷保留下来的禁书也在同龄人中流传,由于保存条件不佳,很多书籍出现了缺页断尾的情况,余华笑称,“我看到后面才发现,有些书开头是固定的,没想到结局竟然是开放的”。由于读不到故事的开头或结尾,余华称“这种感觉非常痛苦”,因此晚上睡觉前他就自己编故事,编得不满意第二天晚上又重编,无形之中训练了他的想象力。“没有任何生活会辜负我们,只有我们会辜负生活。”不尽如人意的事也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同学们都深受触动,纷纷报以赞许的掌声。
而立· 作书
“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去看。”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余华的创作之路,也是经历过多次瓶颈和转型期。在伤痕文学兴起时他反而迷恋上川端康成,然而大量阅读过后又使自己进入川端康成的陷阱,给自己的思想戴上了枷锁。幸而,在1986年,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用强烈的冲击力使他认识到了“写作是自由的”。
正如《活着》这本书经过多次打磨,几易其稿,在写作这条路上,余华也曾迷惘苦恼,但他反复强调,伟大的作家从不在困难前退缩,克服障碍以后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就诞生了。
1987到1989年是先锋文学时期,暴力成了余华作品中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文学评论家洪志刚教授曾在《余华评传》里,列举了余华早期创作的八部短篇小说,其中非自然死亡的人物多达二十九个,他称余华的作品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这一度让很多读者好奇,甚至去探索,为什么余华那么喜欢把血腥和暴力写进作品?余华的答案简洁而准确:“生活给了我那么多暴力。”
余华抑扬顿挫地叙述道,那时他白天写暴力的文字,晚上做噩梦被人追杀,常常在冷汗中惊醒。一个很长的梦让他决定不再写暴力文学。他梦到在中学操场开批判大会,自己被五花大绑,“判处死刑,马上执行”。文革时没有公检法,因此两个解放军直接把他押进卡车,拉到海边枪毙,小镇的居民像过节一样热闹地追着去看,半途中,他清晰地感觉到脑子被一枪打空了。惯于妙语解颐的余华声情并茂地开起玩笑:“我死了还爬起来对解放军大吼:‘还没到沙滩呢!’”
![](/__local/D/4B/43/E8B762B696B91874F44DF6C222D_A4B59CAF_AD6B.jpg?e=.jpg)
题后· 答问
感动于同学们早早前来排队的热情,也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余华先生留了充足的时间供同学们提问。在授业解惑中,他对比了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特点;肯定了鲁迅对自己文学精神的影响,余华更惊叹鲁迅了不起。伟大的作家与普通作家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同样写精神失常的人,大师能将其写得逻辑清晰而非语无伦次,正常人又能明显区别其不正常之处。
“我是记录者,不是写作者,起码要让自己读了也会产生幸福感。”“从某种角度上看,福贵就是我的人生导师。”余华承认,在他笔下的所有人物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福贵。写完福贵后自己也豁达多了。在余华看来,最好的写作状态,便是自己也沉浸在文字所营造的时代氛围之中,不要受现实的因素所左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著名导演孟京辉如是评价余华。在三小时的讲座中,余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更为重要的是才情。
![](/__local/1/BE/AB/3EB385AAA09B8FAE572F31759CA_FC7E6FD2_EBCE.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