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9时,来自省内外的学者、作家、媒体代表、教师与广大学子共聚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八号楼报告厅,与特邀作家阎连科、评论家王尧展开了一场以“坚硬与虚妄”为主题的文学讨论。
论坛主持人王又平教授就主题“坚硬与虚妄”进行阐释。“坚硬”既指阎连科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坚硬现实——劳苦人民以及生养他们的村落与时代那惊人的贫瘠和荒诞,又指肌肤和精神对现实的一种感觉。阎连科的文学实践和主张似乎在不断地让读者脱去穿惯了的鞋袜,光脚走在沙砾和碎石路面上。同时“坚硬”还指作家对主张的坚持。“虚妄”则来自阎连科本人关于神实主义的论述,其要义有二: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是“虚”;用想象、寓言、神话等神实主义通向真实与现实的手法和渠道,此乃“妄“。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大场,每场又分为两小场,每一小场包含“学者报告”和“讨论与对话”两部分。上半场由胡亚敏教授主持,四位学者主要围绕阎连科小说创作做了报告。房伟视阎连科的作品为“奇书”,认为它是中国当代文学表达的经验与启示,强调要理解作家创作的维度,《炸裂志》中作者面对他无法解释的文化现象,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中国性的体验,走向超级现代性。刘永春从现实、真实、神实三维度探讨阎连科小说观念、范畴的建构。蒋济永教授从《坚硬如水》说起,谈及阎连科小说的神实主义与狂欢化叙述,荒诞、寓言性背后蕴含着逻辑。罗先海教授则比较了《风雅颂》初稿与刊行本,探究作者原始创作的轨迹。
下半场走向更为宏观的探讨,邹建军教授以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为例,强调文学理论之于创作的意义。武汉大学李松教授就新闻与文学叙事的关系指出当下新闻的文学化和文学的干预功能。周水涛教授回到阎连科的话题,回顾阎连科等50后作家以来的乡村书写,概括其特征,又指出乡村书写的递减趋势,表达隐忧。
精彩的报告之后是驻校嘉宾、著名评论家王尧先生深邃而不乏诙谐的自由谈。他首先理性地评价阎连科“虽不完美但不分裂”,阎连科从未把自己塑造为完人,但他坚定的人格、一致的话语系统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很好地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真正含义。其次,他谈及我国阎连科研究的三点问题,即关注作品过于集中、研究参考不齐、未反映出完整的作家面貌;误解阎连科的创作,认为其书写与现实政策相冲突;未对其中原身份带来的文化差异给予充分重视。最后,他指出阎连科伟大之处在于其执着于探索小说创作如何在19世纪、20世纪中外小说传统下向前发展的难题。
下午的讨论由刘久明和黄晓华教授主持,延续了上午学者发言、文本细读与理论探究并重的优良传统。吴艳教授探讨《最后一名女知青》中“回家”的人。徐勇教授和李海音博士均研究《炸裂志》,徐勇深刻研究其中体现的结构寓言写作与感觉现实主义,李海音以自己的作家身份提出“荒诞”是否能够抵达现实的疑问。方岩考察《日熄》中的“梦”与“梦魇”。陈国和与上午的罗先海老师关注同一话题:阎连科《风雅颂》的修改问题。陈国和教授从一个熟识者的角度出发指出阎连科受到的文化创伤,透视《风雅颂》修改过程中体现的逃离、寻找与自我认同危机。另有裴亚莉博士另辟蹊径,研究阎连科的非虚构写作,指出作品对于家庭记忆和民族历史两方面的意义。
接下来是自由谈环节。王尧谈到文学创作中常识的重要性,认为要关注文学与政治、现实、传统的关系。阎连科谈得感性而亲切,他认为50后作家是幸运的,他们拥有自己的自留地,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50后作家所面临的提前谢幕问题的忧惧,他坦言很在意自己写作的收场问题,他希望自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卡夫卡式的、马尔克斯式的等等。来自武汉大学外院的张箭飞教授回应道,卡夫卡式可能并不是对文学成就的贬低,它不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阅读,而是一种对照阅读、相互诠释,是萨义德的对位阅读。她提醒大家,阎连科研究至少还有一块缺失,即阎连科作品的外译问题。
一场学术盛宴就此拉下了帷幕,但其所带来的争辩却将在学者中回响:文学理论在文本细读、在争鸣、在辩白中前行,文学创作是在尝试、在抗争、坚守中发展。
文字:姜欣宇
摄影:任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