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青年教师李雅娟的论文《乡村“读书人”的“梦”——20世纪20年代废名的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发表在《文学评论》2020年第4期;论文《鲁迅杂文集序跋中的“杂文”形象》发表在《文艺研究》2020年第7期。《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是国内文学艺术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在学界具有巨大影响。
![](/__local/7/FF/11/B4E160ECFC056A618EA1D31FC0D_4594FE57_619DF.png)
长期以来,李雅娟老师主要从事周氏兄弟及其相关研究。
论文《乡村“读书人”的“梦”——20世纪20年代废名的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观点是废名乡土小说中的自我主体形象,是一个以“家”为中介,与乡村生命伦理血脉相连,精神上永远系恋于故乡的乡村“读书人”形象。这一主体意识使废名探入五四思想革命的深层心理动因,将其推进至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伦理建设。该文在两个维度上对既往的废名研究有突破:一是“梦”的真实。本文在五四时期文学思潮的宏观背景下,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废名如何受到弗洛伊德与厨川白村理论的影响,形成将文学视为内在心理真实表现这一“梦的真实与美”的文学创作观。二是废名与乡土的关系。通过与鲁迅乡土文学的比较发现,鲁迅开创的启蒙主义乡土文学,斩断了启蒙知识分子与乡土的依存关系;而废名基本沿袭了传统读书人与乡土的生命联系,并赋予这种联系一种“自由的生命伦理意识”的现代性,呈现了新文学在启蒙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审美形式。
论文《鲁迅杂文集序跋中的“杂文”形象》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鲁迅自编杂文集的19篇序跋作为一个整体,考察鲁迅如何在自身与杂文一起深刻地介入现实斗争的过程中,超越现代“纯文学”观与个人主义,创造了扎根于中国现实、面向未来生长的“杂文”形象,与“横站”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这一主体互为表里。
此外,李老师还撰有论文《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的“卑小化”叙事及其伦理意义——以<秦腔><古炉>为中心》,刊于《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从“诗力”到“美术”——试论鲁迅对上野阳一的接受》,刊于《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6年第6期。
附:《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简介
《文学评论》(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国人文社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评定为中国文学领域权威期刊。
《文艺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评定为艺术学领域权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