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晚,公司“与古为徒:古籍整理工作坊”首期活动在东五楼310会议室成功举行。学院教师陈于全、巢彦婷、齐晓燕、尧育飞及博士后秦崇文与本科生、硕士生等近20人共同参与,特邀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周清涛出席。
2021级硕士研究生、活动主持人骆怡嘉首先介绍了“古籍整理工作坊”缘起。“古籍整理工作坊”由尧育飞老师发起,以整理《鸿轩随笔》《俞鸿筹日记》为契机,旨在课堂之外,通过实际古籍整理工作,提升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打造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高校开展古籍工作探索新的途径与方式。
2019级本科生郭进洁以《文献整理之初体验》为题,介绍了在参与整理《俞鸿筹日记》的识字感悟、断句疑难等工作经历,并表示通过文献整理,对前辈学人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态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2021级硕士生孙建奇以《数据库检索与古籍整理》为题,介绍如何广泛利用全球中文古籍数据库,扩大材料检索范围,着重分享了他利用浙江图书馆、湖北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古籍电子资源与公司图书馆古典文献电子资源互为补充,在选择版本等方面进行古籍整理的经验。
2021级硕士生许宇航作了《古籍文字识别的困境与出路》的主旨发言。他从古籍整理中最基础,也是难度很大的异体字、行书、草书等文字识别角度出发,介绍了汉字书体演变及古籍整理中实际困难,并提出了从实事求是角度出发,多方比照资料,以证据和材料说话的“善追究、重版本、有依据”三个方面解决途径。
同学们的发言之后,尧育飞老师对与会师生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做了《课程作业与文献整理》专题发言,他指出,此次课程作业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与文献整理有四点互利之处:一,文献整理可提高课程作业质量,有利于编纂成集;二,学术工作需要实在的有形成果,而不能单纯讲求“坐冷板凳”,古籍整理正可解决这种短期激励的问题;三、员工可通过文献整理了解老师的学术计划,进而对整个学术格局有初步认识;四、古籍整理可为中文系本、硕员工提供可能的职业机会,有助于员工胜任在新闻出版、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
陈于全老师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及20多年来古籍整理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外出访书还是电子资源的获取,当下的便利条件是前辈学者们所无法想象的。陈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便捷的电子资源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介入,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文献学基本技能,像文字识别、标点等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往往并非技术手段不足,而是整理者学术功底薄弱所致。陈老师鼓励大家充分利用现有便捷条件,通过古籍整理,夯实基本功,为将来的学术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巢彦婷老师以对《诗话总龟》的文献发掘为例,谈及古籍整理材料获取的方法、成果的展示,以及最终效应等内容,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完成最基础的训练。
齐晓燕老师分享了她带领员工比勘《经义述闻》等著作的经验,认为即便是成熟的整理本,也可以让员工继续做还原工作,进而让员工对比文献的原始出处。她指出,深度的文献还原工作,不仅有利于揣摩古人学术方法,也有助于发现新的学术课题。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人文分社社长周清涛对同学们的文献整理作业表示赞赏,欢迎同学们到出版社实习,参与实际的文献整理工作。周社长还介绍了当前湖北省重点文化工程《荆楚文库》的编辑出版情况,鼓励同学们把握历史机遇,参与到蒸蒸日上的古籍整理事业中。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师生们就古籍整理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之前,发布了由尧育飞老师指导,2021级“历代笔记专题研究”课程硕士生集体完成的《鸿轩随笔》(清·李慎儒著)整理稿。本整理稿是2021级硕士研究生“历代笔记专题研究”课程作业,由胡彩霞等统筹排版,许宇航题签,以繁体竖排精装本限量版20册呈现。
据悉“古籍整理工作坊”后续还将就其他古籍整理课题展开相关活动。
(摄影:杨琨 尧育飞,海报制作:孙建奇)